TCP/IP 详解(卷一) Traceroute程序

由Van Jacobson编写的Traceroute程序是一个能更深入探索TCP/IP协议的方便可用的工具。尽管不能保证从源端发往目的端的两份连续的IP数据报具有相同的路由,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Traceroute程序可以让我们看到IP数据报从一台主机传到另一台主机所经过的路由。Traceroute程序还可以让我们使用IP源路由选项。

Traceroute程序的操作

为什么不使用IP记录路由选项(RR)这个选项而另外开发一个新的应用程序?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原先并不是所有的路由器都支持记录路由选项,因此该选项在某些路径上不能使用(Traceroute程序不需要中间路由器具备任何特殊的或可选的功能)。
其次,记录路由一般是单向的选项。发送端设置了该选项,那么接收端不得不从收到的IP首部中提取出所有的信息,然后全部返回给发送端。在7.3节中,我们看到大多数Ping服务器的实现(内核中的ICMP回显应答功能)把接收到的RR清单返回,但是这样使得记录下来的IP地址翻了一番(一来一回)。这样做会受到一些限制,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段讨论(Traceroute程序只需要目的端运行一个UDP模块—其他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服务器应用程序)。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IP首部中留给选项的空间有限,不能存放当前大多数的路径。在IP首部选项字段中最多只能存放9个IP地址。在原先的ARPANET中这是足够的,但是对现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Traceroute程序使用ICMP报文和IP首部中的TTL字段(生存周期)。TTL字段是由发送端初始设置一个8bit字段。推荐的初始值由分配数字RFC指定,当前值为64。较老版本的系统经常初始化为15或32。我们从第7章中的一些ping程序例子中可以看出,发送ICMP回显应答时经常把TTL设为最大值255。

每个处理数据报的路由器都需要把TTL的值减1或减去数据报在路由器中停留的秒数。由于大多数的路由器转发数据报的时延都小于1秒钟,因此TTL最终成为一个跳站的计数器,所经过的每个路由器都将其值减1。

TTL字段的目的是防止数据报在选路时无休止地在网络中流动。例如,当路由器瘫痪或者两个路由器之间的连接丢失时,选路协议有时会去检测丢失的路由并一直进行下去。在这段时间内,数据报可能在循环回路被终止。TTL字段就是在这些循环传递的数据报上加上一个生存上限。

当路由器收到一份IP数据报,如果其TTL字段是0或1,则路由器不转发该数据报(接收到这种数据报的目的主机可以将它交给应用程序,这是因为不需要转发该数据报。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系统不应该接收TTL字段为0的数据报)。相反,路由器将该数据报丢弃,并给信源机发一份ICMP“超时”信息。Traceroute程序的关键在于包含这份ICMP信息的IP报文的信源地址是该路由器的IP地址。

我们现在可以猜想一下Traceroute程序的操作过程。它发送一份TTL字段为1的IP数据报给目的主机。处理这份数据报的第一个路由器将TTL值减1,丢弃该数据报,并发回一份超时ICMP报文。这样就得到了该路径中的第一个路由器的地址。然后Traceroute程序发送一份TTL值为2的数据报,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第二个路由器的地址。继续这个过程直至该数据报到达目的主机。但是目的主机哪怕接收到TTL值为1的IP数据报,也不会丢弃该数据报并产生一份超时ICMP报文,这是因为数据报已经到达其最终目的地。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是否已经到达目的主机了呢?

Traceroute程序发送一份UDP数据报给目的主机,但它选择一个不可能的值作为UDP端口号(大于30000),使目的主机的任何一个应用程序都不可能使用该端口。因为,当该数据报到达时,将使目的主机的UDP模块产生一份“端口不可达”错误的ICMP报文。这样,Traceroute程序所要做的就是区分接收到的ICMP报文是超时还是端口不可达,以判断什么时候结束。

局域网输出

现在已经做好运行Traceroute程序并观察其输出的准备了。我们将使用从svr4到slip,经路由器bsdi的简单互联网。bsdi和slip之间是9600 b/s的SLIP链路。

1
2
3
4
svr4 % traceroute slip
traceroute to slip (140.252.13.65), 30 hops max. 40 byte packets
1 bsdi (140.252.13.35) 20 ms 10 ms 10 ms
2 slip (140.252.13.65) 120 ms 120 ms 120 ms

输出的第1个无标号行给出了目的主机名和其IP地址,指出traceroute程序最大的TTL字段值为30。40字节的数据报包含20字节IP首部、8字节的UDP首部和12字节的用户数据(12字节的用户数据包含每发一个数据报就加1的序列号,送出TTL的副本以及发送数据报的时间)。

输出的后面两行以TTL开始,接下来是主机或路由器名以及其IP地址。对于每个TTL值,发送3份数据报。每接收到一份ICMP报文,就计算并打印出往返时间。如果在5秒种内仍未收到3份数据报的任意一份的响应,则打印一个星号,并发送下一份数据报。在上述输出结果中,TTL字段为1的前3份数据报的ICMP报文分别在20 ms、10 ms和10 ms收到。TTL字段为2的3份数据报的ICMP报文则在120 ms后收到。由于TTL字段为2到达最终目的主机,因此程序就此停止。

往返时间是由发送主机的traceroute程序计算的。它是指从traceroute程序到该路由器的总往返时间。如果我们对每段路径的时间感兴趣,可以用TTL字段为N+1所打印出来的时间减去TTL字段为N的时间。

正如我们所预想的那样,第1个发往bsdi的探测数据报的往返时间是20 ms、而后面两个数据报往返时间是10 ms的原因是发生了一次ARP交换。tcpdump结果证实了确实是这种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0.0                  arp who-has bsdi tell svr4
2 0.000586 (0.0006) arp reply bsdi is-at 0:0:c0:6f:2d:40
3 0.003067 (0.0025) svr4.42804 > slip.33435; udp 12 [ttl 1]
4 0.004325 (0.0013) bsdi > svr4: icmp: time exceeded in-transit
5 0.069810 (0.0655) svr4.42804 > slip.33436: udp 12 [ttl 1]
6 0.071149 (0.0013) bsdi > svr4: icmp: time exceeded in-transit
7 0.085162 (0.0140) svr4.42804 > slip.33437: udp 12 [ttl 1]
8 0.086375 (0.0012) bsdi > svr4: icmp: time exceeded in-transit
9 0.118608 (0.0322) svr4.42804 > slip.33438: udp 12
10 0.226464 (0.1079) slip > svr4: icmp: slip udp port 33438 unreachable
11 0.287296 (0.0608) svr4.42804 > slip.33439: udp 12
12 0.395230 (0.1079) slip > svr4: icmp: slip udp port 33439 unreachable
13 0.409504 (0.0143) svr4.42804 > slip.33440: udp 12
14 0.517430 (0.1079) slip > svr4: icmp: slip udp port 33440 unreachable

目的主机UDP端口号最开始设置为33435,且每发送一个数据报加1。可以通过命令行选项来改变开始的端口号。UDP数据报包含12个字节的用户数据,我们在前面traceroute程序输出的40字节数据报中已经对其进行了描述。

后面tcpdump打印出了TTL字段为1的IP数据报的注释[ttl 1]。当TTL值为0或1时,tcpdump打印出这条信息,以提示我们数据报中有些不太寻常之处。在这里可以预见到TTL值为1;而在其他一些应用程序中,它可以警告我们数据报可能无法到达其最终目的主机。我们不可能看到路由器传送一个TTL值为0的数据报,除非发出该数据报的该路由器已经崩溃。

因为bsdi路由器将TTL值减到0,因此我们预计它将发回“传送超时”的ICMP报文。即使这份被丢弃的IP报文发送往slip,路由器也会发回ICMP报文。

第9~14行对应于TTL为2的3份数据报。这3份报文到达最终目的主机,并产生一份ICMP端口不可达报文。

源端口号(42804)看起来有些大。traceroute程序将其发送的UDP数据报的源端口号设置为Unix进程号与32768之间的逻辑或值。对于在同一台主机上多次运行traceroute程序的情况,每个进程都查看ICMP返回的UDP首部的源端口号,并且只处理那些对自己发送应答的报文。

关于traceroute程序,还有一些必须指出的事项。
首先,并不能保证现在的路由也是将来所要采用的路由,甚至两份连续的IP数据报都可能采用不同的路由。如果在运行程序时,路由发生改变,就会观察到这种变化,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给定的TTL,如果其路由发生变化,traceroute程序将打印出新的IP地址。
第二,不能保证ICMP报文的路由与traceroute程序发送的UDP数据报采用同一路由。这表明所打印出来的往返时间可能并不能真正体现数据报发出和返回的时间差(如果UDP数据报从信源到路由器的时间是1秒,而ICMP报文用另一条路由返回信源用了3秒时间,则打印出来的往返时间是4秒)。
第三,返回的ICMP报文中的信源IP地址是UDP数据报到达的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这与IP记录路由选项(7.3节)不同,记录的IP地址指的是发送接口地址。由于每个定义的路由器都有2个或更多的接口,因此,从A主机到B主机上运行traceroute程序和从B主机到A主机上运行traceroute程序所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最后,在广域网情况下,如果traceroute程序的输出是可读的域名形式,而不是IP地址形式,那么会更好理解一些。但是由于traceroute程序接收到ICMP报文时,它所获得的唯一信息就是IP地址,因此,在给定IP地址的情况下,它做一个“反向域名查看”工作来获得域名。这就需要路由器或主机的管理员正确配置其反向域名查看功能(并非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如此)。

IP 源站选路选项

通常IP路由是动态的,即每个路由器都要判断数据报下面该转发到哪个路由器。应用程序对此不进行控制,而且通常也并不关心路由。它采用类似Traceroute程序的工具来发现实际的路由。

源站选路(source routing)的思想是由发送者指定路由。它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 严格的源路由选择。发送端指明IP数据报所必须采用的确切路由。如果一个路由器发现源路由所指定的下一个路由器不在其直接连接的网络上,那么它就返回一个“源站路由失败”的ICMP差错报文。
  • 宽松的源站选路。发送端指明了一个数据报经过的IP地址清单,但是数据报在清单上指明的任意两个地址之间可以通过其他路由器。

Traceroute程序提供了一个查看源站选路的方法,我们可以在选项中指明源站路由,然后检查其运行情况。

源站路由选项的格式:

这个格式与记录路由选项格式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是,对于源站选路,我们必须在发送IP数据报前填充IP地址清单;而对于记录路由选项,我们需要为IP地址清单分配并清空一些空间,并让路由器填充该清单中的各项。同时,对于源站选路,只要为所需要的IP地址数分配空间并进行初始化,通常其数量小于9。而对于记录路由选项来说,必须尽可能地分配空间,以达到9个地址。

对于宽松的源站选路来说,code字段的值是0x83;而对于严格的源站选路,其值为0x89。len和ptr与记录路由选项一致。

源站路由选项的实际称呼为“源站及记录路由”(对于宽松的源站选路和严格的源站选路,分别用LSRR和SSRR表示),这是因为在数据报沿路由发送过程中,对IP地址清单进行了更新。下面是其运行过程:

  • 发送主机从应用程序接收源站路由清单,将第1个表项去掉(它是数据报的最终目的地址),将剩余的项移到1个项中(如图8-6所示),并将原来的目的地址作为清单的最后一项。指针仍然指向清单的第1项(即,指针的值为4)。
  • 每个处理数据报的路由器检查其是否为数据报的最终地址。如果不是,则正常转发数据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指明宽松源站选路,否则就不能接收到该数据报)。
  • 如果该路由器是最终目的,且指针不大于路径的长度,那么(1)由ptr所指定的清单中的下一个地址就是数据报的最终目的地址;(2)由外出接口(outgoing interface)相对应的IP地址取代刚才使用的源地址;(3)指针加4。

我们假设主机S上的发送应用程序发送一份数据报给D,指定源路由为R1,R2和R3。

在上图中,#表示指针字段,其值分别是4、8、12和16。长度字段恒为15(三个IP地址加上三个字节首部)。可以看出,每一跳IP数据报中的目的地址都发生改变。

当一个应用程序接收到由信源指定路由的数据时,在发送应答时,应该读出接收到的路由值,并提供反向路由。

小结

在一个TCP/IP网络中,traceroute程序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其操作很简单:开始时发送一个TTL字段为1的UDP数据报,然后将TTL字段每次加1,以确定路径中的每个路由器。每个路由器在丢弃UDP数据报时都返回一个ICMP超时报文2,而最终目的主机则产生一个ICMP端口不可达的报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