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没有任何数据流通过一个空闲的TCP连接。也就是说,如果TCP连接的双方都没有向对方发送数据,则在两个TCP模块之间不交换任何信息。例如,没有可以在其他网络协议中发现的轮询。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启动一个客户与服务器建立一个连接,然后离去数小时、数天、数个星期或者数月,而连接依然保持。中间路由器可以崩溃和重启,电话线可以被挂断再连通,但是只要两端的主机没有被重启,则连接依然保持建立。
这意味着两个应用进程—客户进程或服务器进程—都没有使用应用级的定时器来检测非活动状态,而这种非活动状态可以导致应用进程中的任何一个终止其活动。
然而,许多时候一个服务器希望知道客户主机是否崩溃并关机或者崩溃又重新启动。许多实现提供的保活定时器可以提供这种能力。
保活并不是TCP规范中的一部分。Host Requirements RFC提供了3个不使用保活定时器的理由:(1)在出现短暂差错的情况下,这可能会使一个非常好的连接释放掉;(2)它们耗费不必要的带宽;(3)在按分组计费的情况下会在互联网上花掉更多的钱。然而,许多实现提供了保活定时器。
保活定时器是一个有争论的功能。许多人认为如果需要,这个功能不应该在TCP中提供,而应该由应用程序来完成。这是应当认真对待的一些问题之一,因为在这个论题上有些人表达出了很大的热情。
在连接两个端系统的网络出现临时故障的时候,保活选项会引起一个实际上很好的连接终止。例如,如果在一个中间路由器崩溃并重新启动时发送保活探查,那么TCP会认为客户的主机已经崩溃,而实际上所发生的并非如此。
保活功能主要是为服务器应用程序提供的。服务器应用程序希望知道客户主机是否崩溃,从而可以代表客户使用资源。许多版本的Rlogin和Telnet服务器默认使用这个选项。
一个说明现在需要使用保活功能的常见例子是当个人计算机用户使用TCP/IP向一个使用Telnet的主机注册时。如果在一天结束时,他们仅仅关闭了电源而没有注销,那么便会留下一个半开放的连接。在图18-16中,我们看到通过一个半开放连接发送数据会导致返回一个复位,但那是在来自正在发送数据的客户端。如果客户已经消失了,使得在服务器上留下一个半开放连接,而服务器又在等待来自客户的数据,则服务器将永远等待下去。保活功能就是试图在服务器端检测到这种半开放的连接。
描述
在这个描述中,我们称使用保活选项的一端为服务器,而另一端则为客户。并没有什么使客户不能使用这个选项,但通常都是服务器设置这个功能。如果双方都特别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已经消失,则双方都可以使用这个选项。
如果一个给定的连接在两个小时之内没有任何动作,则服务器就向客户发送一个探查报文段。客户主机必须处于以下4个状态之一。
- 客户主机依然正常运行,并从服务器可达。客户的TCP响应正常,而服务器也知道对方是正常工作的。服务器在两小时以后将保活定时器复位。如果在两个小时定时器到时间之前有应用程序的通信量通过此连接,则定时器在交换数据后的未来2小时再复位。
- 客户主机已经崩溃,并且关闭或者正在重新启动。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客户的TCP都没有响应。服务器将不能够收到对探查的响应,并在75秒后超时。服务器总共发送10个这样的探查,每个间隔75秒。如果服务器没有收到一个响应,它就认为客户主机已经关闭并终止连接。
- 客户主机崩溃并已经重新启动。这时服务器将收到一个对其保活探查的响应,但是这个响应是一个复位,使得服务器终止这个连接。
- 客户主机正常运行,但是从服务器不可达。这与状态2相同,因为TCP不能够区分状态4与状态2之间的区别,它所能发现的就是没有收到探查的响应。
服务器不用关注客户主机被关闭和重新启动的情况(这指的是一个操作员的关闭,而不是主机崩溃)。当系统被操作员关闭时,所有的应用进程也被终止(也就是客户进程),这会使客户的TCP在连接上发出一个FIN。接收到FIN将使服务器的TCP向服务器进程报告文件结束,使服务器可以检测到这个情况。
在第1种情况下,服务器的应用程序没有感觉到保活探查的发生。TCP层负责一切。这个过程对应用程序都是透明的,直至第2、3或4种情况发生。在这三种情况下,服务器应用程序将收到来自它的TCP的差错报告(通常服务器已经向网络发出了读操作请求,然后等待来自客户的数据。如果保活功能返回一个差错,则该差错将作为读操作的返回值返回给服务器)。在第2种情况下,差错是诸如“连接超时”之类的信息,而在第3种情况则为“连接被对方复位”。第4种情况看起来像是连接超时,也可根据是否收到与连接有关的ICMP差错来返回其他的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