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今日简史》

人类命运大议题。

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事?各种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

科技颠覆#

理想的幻灭:从旧故事到新故事#

人类思考用的是故事,而不是事实、数据或方程式,而且故事越简单越好。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神话。20世纪的三大故事是:法西斯主义故事、共产主义故事,以及自由主义故事。破坏式创新造成的科技颠覆步调加速,这种迷失方向、末日将至的感觉还会加剧。面对现在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革命,自由主义政治体系显得无力招架。

人们已经对旧的故事失去信心,但也还没能接受什么新的故事。所以,接下来该做些什么?第一步是缓和对末日预言的反应,从恐慌转换困惑。恐慌其实是一种傲慢,是自以为完全知道世界正在走向毁灭;困惑则是比较谦逊的态度,也就能看得比较清楚。

就业: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人类有两种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过去机器主要是在原始的身体能力方面得以与人类竞争,而人类则在认知能力方面享有巨大优势。人工智能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认知技能上超越人类,包括理解人类的情绪。而且,除了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之外,我们并不知道还有什么第三种能力可以让人类永远胜过机器。

可能的解决方案分类三大类:如何避免工作消失;如何创造足够的新工作;就算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消失的工作还是远远多于新创造的就业机会,该怎么办?

无论是全民基本收入还是全民基本服务,通常认为都是由国家来提供的。到目前为止,各种全民基本收入措施都还只是明确限定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城市执行。全民基本收入和全民基本服务的用意,就是要照顾基本的人类需求,但“基本的人类需求”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不论选择如何定义“基本的人类需求”,一旦免费提供给所有人,就会被视为理所当然,接着就会出现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政治角力,争夺种种“非基本”的奢侈品,不管是拥有自驾车、使用虚拟现实公园的权利,还是由生物工程增强身体健康。

自由:数据霸权与社会公平#

就自由主义看来,人类的自由是最重要的价值,所有权力都来自个人的自由意志,表现在每个人的各种感受、欲望和选择之中。民主的概念认为,人类的感受反映出一种神秘而意义深远的“自由意志”,而这就是权威的本源;虽然每个人的聪明程度高下有别,但自由程度一律平等。

我们现在正处于两次巨大革命的交汇中。一方面,生物学家正在揭开(特别是大脑和人类感受)的种种奥秘;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家也在让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能力。生物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融合之后,大数据算法有可能比我更能监测和理解我的感受,而掌控一切的权威也可能从人类手中转移到计算机手中。如果我每天遇到的各种机构、企业和政府都能了解甚至操纵过去我以为没有外人可进入的内心世界,我大概也就不会再以为自己有自由意志这种东西。

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则是能够感受痛苦、喜悦、爱和愤怒等事物的能力。我们几乎没有投入什么心力来探索人类的心智,只一心想着提升网络连接的速度及大数据算法的效率。如果再不注意,最后的局面就会是退化的人类滥用进化的计算机,伤害自己,也伤害世界。因为大数据算法可能抹去自由,同时也就可能创造出历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让所有的财富和权利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大多数人类的痛苦将不再是受到剥削,而是更糟的局面:再也无足轻重。

平等:谁该拥有数据#

如果我们希望避免所有财富和权力都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关键在于规范数据的所有权。在古代,土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产,政治斗争是为了控制土地,而一旦太多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就分裂成贵族和平民。到了现代,机器和工厂的重要性超过土地,政治斗争便转为争夺这些重要生产工具的控制权。等到太多机器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就会分裂成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但到21世纪,数据的重要性又会超越土地和机器,于是政治斗争就是要争夺数据流的控制权。等到太多数据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类就会分裂成不同的物种。

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问题。

政治挑战#

社群:人类身体的价值#

在过去两个世纪,各种亲密的社群确实正在瓦解。于是,虽然整个地球连接得更加紧密,但每个人的生活却比过去更加孤独,许多社会和政治纷扰归根结底都是起源于此。

人类一旦与身体、感官和真实环境越来越疏离,很可能就会感觉孤单、迷失方向。很多权威评论人士把这种疏离感归咎于宗教和国家凝聚力式微,但或许和你的身体失去联系才是更重要的原因。智人真正有深交的人,一般不超过150个。理想情况下,建立社群不再是一场零和博弈,人类可以同时觉得自己属于几个不同的群体。不幸的是,亲密关系却可能是一场零和博弈。把太多时间、精力花在认识伊朗或尼日利亚的某个网友,就会牺牲你认识隔壁邻居的能力。

文明:世界的大同#

人类统一的过程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建立连接,以及让不同的群体采用相同的实践方式。就算群体之间已经建立连接,各自的行为表现仍然可能大不相同。即使是誓不两立的群体,也可能建立连接。

民族主义:无法解决全球性问题#

民族主义并不是人类心理自然而永恒的一部分,也并非根植于人类生物学。

国家用孤立主义来面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危险可能比面对核战争更加严重。全面核战争可能摧毁所有国家,因此所有国家都会努力加以避免。然而,全球变暖对不同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些国家甚至可能从中得利。

民族主义者也很难处理21世纪的第三大威胁:破坏性创新造成的科技颠覆。

科技已经让一切于过去截然不同,没有任何国家能独自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全球生存威胁。共同的敌人是让世界形成共同身份认同的最佳催化剂,人类现在至少有三个这样的共同敌人:核战争、生态崩溃、科技颠覆。但如果即便面对这些共同威胁,人类仍然选择坚持对自己国家的忠诚高于一切,最后的结果可能远比1914年或1939年惨烈。

宗教:神祗只是为国家服务#

现代经济理论之所以比传统宗教教条更实用,是因为即使表面上是宗教冲突的事件,也能用经济理论来解释,但没有人想反过来用宗教理论解释经济事件。

人类的力量需要群众合作,群众合作又需要先打造群众的身份认同,而且所有群众的身份认同都以虚拟的故事为基础,而不是以科学事实或经济必需品为根基。

虽然许多传统宗教都宣称自己奉行的是共通价值观,且放诸四海皆准,传统宗教仍然只是如婢女般侍奉着现代民族主义。于是宗教也就更难超越国界而应对核战争、生态崩溃和科技颠覆等全球威胁。

人类现在形成了共同的文明,核战争、生态崩溃和科技颠覆等问题也只能从全球角度来解决。但同时,民族主义和宗教仍然将人类文明分裂成许多常常敌对的阵营。

文化认同:开放与宽容#

全球化大大弥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同时让人们更容易遇见陌生人,于是人们难免会因为彼此的差异而产生摩擦。

人类现在还在英勇地对抗着传统的种族主义,却没有发现战场已经转移。传统的种族主义正在消逝,现在满世界都是“文化主义者”。

从生物学转向文化,绝不只是换个术语且没什么意义,而是一个重大的改变,会带来深远的实际影响,而且好坏参半。首先,现代文化主义者可能会比传统种族主义者更包容,只要外来者愿意接受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愿意视人如己。另一方面,外来者需要融入同化的压力就大得多了,而且一旦未能做到,受到的批评将更为严厉。

绝望与希望#

恐怖主义:切忌反应过度#

恐怖主义意图通过传播恐惧改变政治局势,而不是为了带来实质伤害。会运用这种策略的,几乎都是力量弱小、无法对对手造成重大伤害的人。当然所有军事行动都会传播恐惧,但在传统战争中,恐惧只是实质伤害的副产品,通常与造成伤害的力量成正比。而在恐怖主义中,恐惧就是主角,恐怖分子的真正实力与其所激发的实际恐惧完全不成比例。恐怖分子所指望的,正在于,虽然几乎无法破坏对手的任何实质力量,但袭击造成的恐惧和混乱会让对手全力出击,过度反应。

正因为现代国家防止政治暴力事件过于成功,反而特别容易受到恐怖主义的影响。

战争: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愚蠢#

我们应该多害怕爆发世界大战?过于害怕或过于放心都是不理智的。想治疗人类的愚蠢,办法之一可能就是加点儿谦逊。人一旦认为自己的国家、宗教和文化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就会认为自身利益比任何人甚至全人类还重要,于是让各个国家、宗教和文化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谦逊:地球不是绕着你转#

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文化是人类历史的关键。

Related

读《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

王勃《滕王阁序》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作品,作于唐高宗上元二年九月九日,是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

曹植《洛神赋》

最早见于萧统《昭明文选》,其序称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时,途经洛水,忽然有感而发,并作此赋。